巴特勒加盟勇士队时,外界对这对“突投双核”的组合寄予了极高的期望。想象中,巴特勒能够持球突破防线,而库里则通过无球跑动寻找致命一击的机会,理论上他们能够把对手的防守撕裂得如同饺子馅一般。然而,现实却有些出人意料。
巴特勒在战术板上似乎变成了“透明人”,他的场均数据看似不错,有17.3分、5.8助攻和5.7篮板。但仔细观察比赛的人都知道,他在很多时候只是在底角观看比赛,偶尔接球单打,或者依靠搏取罚球来得分。这让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他的突破能力和影响力没有在比赛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勇士队的战术选择让人费解。巴特勒的突破能力能够吸引包夹,压缩对手的阵型,但是球权却总是绕过他。在面对马刺队的关键一攻中,格林宁愿失误也将球传给被包夹的库里,而不传给处于弱侧的巴特勒。当球最终传到巴特勒手中时,往往已经失去了最佳的状态和时机。这样的场景让人觉得,勇士队的进攻过于依赖三分球的出手,而忽视了其他更具威胁的进攻方式。
过去十多年,勇士队依靠“库追挡拆+传切体系”横扫联盟。但如今,随着格林的退化和汤普森的离队,这个体系已经暴露出许多漏洞。巴特勒的加盟本应带来新的解决方式,但是科尔似乎还没有找到明确的战术方向。当对手采取换防策略锁死库里时,为何不让巴特勒持球冲击错位?当他持球发动挡拆时,为何不能更好地利用空位球员的得分能力?
以勇士队输给马刺队的比赛为例,虽然马刺队没有文班亚马这样的内线巨星,但勇士队的外线投射效率低下,48次出手仅命中16球。这种情况下,巴特勒完全可以利用他的对抗能力强吃对手的锋线球员,逼迫他们协防后再分球。然而,现实却是勇士队让巴特勒打了很多无球,而且在衔接段还让库明加与他一起登场。这样的战术安排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巴特勒的优势,还导致空位的队友们频频打铁。
科尔对“传切体系”的执着让巴特勒的地位变得尴尬。他就像一个高配版的伊戈达拉,但战术地位甚至不如新秀波杰姆斯基。当库里被包夹时,勇士队宁愿让格林站高位发牌、波杰姆斯基持球突破,也不肯把球交给最擅长造杀伤的巴特勒。这种战术选择直接导致了勇士队关键时刻的进攻效率不高,也让球迷们感到非常着急。
此外,巴特勒与格林的功能性重叠也是勇士队的另一个死结。两人在场上都不以投射见长,对手看到两人同时在场时会直接收缩禁区,导致库里跑出空位的机会减少。当巴特勒、格林和库明加三人同时登场时,勇士队的进攻效率会暴跌到联盟倒数的水平。
科尔在轮换上的“洁癖”也是一大问题。他坚持让巴特勒打“伪首发”,但在关键时刻却迷信“库追”老班底,不愿意灵活变通。这导致巴特勒在场上的角色变得非常尴尬。同时,教练组对巴特勒的“半信半疑”态度也让他感到困惑。管理层引进他是为了解决“硬仗无人能打”的问题,但教练组似乎只把他当作“备胎”。当库里手感火热时,巴特勒被当成3D球员使用;当库里被锁死时,又指望他临时救场。这种“既要又要”的态度让巴特勒在场上变得犹豫不决。
反观巴特勒在热火时期的打法,斯波教练围绕他构建了“一突四射”的体系,全队都陪着他玩对抗、磨阵地。而在勇士队,巴特勒连最基本的突破空间都得不到。格林蹲底角被放空、卢尼挡拆后顺下被无视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手的五个人能缩在罚球线以内等待他上钩。这样的环境下,再强的突破手也会变成“铁匠”,还容易受伤。
为了冲击冠军,勇士队必须彻底重构巴特勒的战术地位。关键时刻应该让巴特勒主导挡拆并配合库里的跑位形成“突投双威胁”。此外还应该减少格林、巴特勒和库明加同时在场的时间搭配更多的射手来拉开防线设计专属“巴库连线”等战术来